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47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电信研究生毕业。曾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些科技领域刮起大风的地方,正牵动着资本和玩家的心。 2020年以来,中国芯片制造承受压力,国家把“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于是巨大的芯片需求市场,再加上政策扶持,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大风口。 同是2020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了15年规划之后,进一步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而且随着智能化的深入,车企对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也越来越迫切,电池关键技术也会是未来的风口。 此外,一直以来,如何降低成本是各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各行各业快速应用。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21年,政策调控也让许多行业几经沉浮,举步维艰。反垄断、数据保护等政策的实施,一度让“野蛮生长”的科技公司步入阵痛期,教育行业甚至迎来“洗牌”,许多头部企业在慌乱中转型。 与此同时,元宇宙与碳中和也引发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显而易见,市场朝着风口走,资本向利而行。位于各领域赛道的玩家们,不仅要关心“风要吹向哪里“,还要思考“风从哪里来”。 又是一年两会时,随着2022年两会闭幕,当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上述两个问题时,或许可以窥见中国科技领域的未来。 图片 碳中和: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自“碳中和”被确定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以来,围绕碳足迹、碳交易和碳排放等的创业和投资被按下了加速键。 能源转型至关重要。随着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逐步显现,世界权力的重心也必将逐渐转移,传统的化石能源重地的价值,以及围绕化石能源运输的地理战略通道的地位也必然下降。 就中国而言,通过政策、机制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耗能产业过剩产能退出,加速工业品升级换代,降低产品能耗,提高终端综合能效,加大节能设施推广力度,探索以新技术、新模式助力能效提升是势在必行之道。 根据亿欧参与撰写的《元宇宙与碳中和》,预计未来40年左右,全球将有120万亿~160万亿元的资金进入到碳中和领域,年均投入在3万亿~6万亿元。当可再生能源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农业等原来高碳排放行业的低碳技术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基金,负碳技术尤其受到关注。 碳中和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规则体系,将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的重构,将影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2022年两会期间,“碳足迹管理认证”、“碳排放评估核算”、“以投资促进低碳转型”等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王绶琯(1923.1.15—2021.1.28),福建福州人,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中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6—1949年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深造。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王绶琯提高了中国授时讯号精度,研制了多种射电天文设备。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
聚焦两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建议,通过突出产业共性、加大政策供给、促进国企民企联合等方式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强调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 请查收,2022科技创新任务单。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形成了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鲜明的精神品格,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独特的精神气质,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全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要求“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实施,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今年是作风学风能否取得实质性改观的关键之年,但不应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终点,应认真总结落实经验,持之以恒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问题,多次勉励院士群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系统落实。近三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围绕《意见》实施,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配套措施,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宣传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树立了系列优秀科学家榜样,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像静水深流, 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 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 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3月3日晚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 苏州籍两院院士 顾诵芬榜上有名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第一代战机的主要设计者,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也是航空工业唯一的航空报国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人3次上天观察飞机。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由博众自主开发的MasterpieceAI系统正式上线。MasterpieceAI系统是一套集数据分析、标注、调参、训练、测试为一体的工业视觉深度学习平台软件。通过灵活简单的GUI界面,用户快速创建深度学习应用系统。满足视觉检测、分类、定位等应用需求。 01 MasterpieceAI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缺陷图像、缺陷声音、3D多维大数据分析质量检测。 这套系统包含了四大项目板块,分别为项目管理、样本标注、构建&训练&检测模型以及评估模型。
科学家精神集中表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2021年,科学家精神被纳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也成为党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之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中,科学家精神必将展现出激励科技工作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勃勃生机。 回顾2021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全国巡展”,它既是创新院落实中国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具体举措,又突出了几大特色:从内容构建上实现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意义阐释,从组织方式上体现了科协广泛动员联系的组织特色,从地理空间上实现了宽覆盖,从参观者的结构上实现了多元化。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省政府关于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苏政发〔2022〕28号)。我区共有11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在苏州大市排名第一,其中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均为苏州大市唯一获奖单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