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苏州工作的陈建平、孙立宁、吴炯三位专家,收到俄罗斯工程院(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B.V.Gusev院长的贺信,祝贺他们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并希望他们为中俄两国的持续发展开展创造性和富有成效的科学和技术合作。 陈建平 苏州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数字孪生及机器学习应用领域做出创新性工作,推动工业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 孙立宁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30年来专注于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机器人学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吴炯 苏州恒康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究并取得先进成果。 俄罗斯工程院是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机构和全俄公共组织。 为积极推进中俄科技创新与合作,2020年12月,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在北京成立。经我市积极争取,2021年7月,俄罗斯工程院中国长三角中心在苏州成立。
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指导,中国IDC圈与世纪互联共同主办的“2022年第二届中国IDC行业Discovery大会”在线上召开,会议聚焦国家“双碳”目标、“东数西算”工程等议题,多位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IDC行业的发展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西部算力枢纽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国家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规划了国家八大算力枢纽,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的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要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发展。 邬贺铨认为,东数西算工程有四大重要意义:一个首先是优化算力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第二是优化能源效率,就近消纳西部的绿色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三是优化区域协同,能够使得算力布局更合理,提升我国的数据安全;最后是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产业上下游的发展。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紧盯全年目标不动摇,全面落实苏州纾困解难“46条”、服务业纾困“20条”等政策,多措并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根据市统计局统一核算 2022年一季度吴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3%。其中:
4月2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光电产业科技工作者素养提升培训第二期活动“光通信产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培训”以腾讯会议方式,由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成功举办,各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工作者和创新科技人员100余人参加。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知识产权的愈来愈重视,各项利企惠民的知识产权政策正陆续出台和实施。会上,特邀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科罗琴科长,就国家、省、市、区的知识产权新政作了培训、系列解读、宣贯和重难点指导。
交汇点讯 江苏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4月21日联合举行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将聚集重点领域、重大平台,围绕国家和省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每年遴选资助900名优秀博士后进站研究,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重点支持领域: 一是在江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攻坚的重点产业以及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与通信、高端软件、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 2.先进碳材料、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 3.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领域; 4.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领域; 5.新一代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领域; 6.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技术产业领域。 二是在江苏支持的重大平台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省级以上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等高层次人才团队; 3.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4.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5.列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的设站单位。 三是在国家和省创新发展急需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在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2.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从事研究工作; 3.在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须为一级学科)从事研究工作。 四是在其他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平台从事研究工作。
4月19日,江苏召开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第四次联席会议暨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魏国强主持,副省长陈星莺宣读省委书记吴政隆的批示精神,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惠建林出席并讲话。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会长、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交流实践体会,提出“没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成就不了品牌企业;培养不出工匠的企业,也成就不了企业家”。
魏乃文是我国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主要完成人,作为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参与了巨浪I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及潜艇水下发射装置研制工作的全部过程。 “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 他毅然选择机械工程系 魏乃文1922年5月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城厢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魏乃文于1935年考取浔州初中(今浔州高中),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读书三年,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之时。 1943年,魏乃文在获保送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的情况下,通过高考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在两个专业中,魏乃文牢记科技报国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择机械工程系,就是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科技落后就处处被欺负,“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同志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于1992年至2002年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校长。1956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同志长期从事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 潘际銮同志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曾被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对潘际銮院士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 从不起眼的“焊工”做起 一个人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他突破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 勇于攀登 攻克难关 他的科研成果 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为国家许多重大工程 解决了焊接领域的难题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 我国焊接专业的创建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 “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 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六十多载岁月里 潘际銮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需要 紧密相连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 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 在国内外首创 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 担任中国第一座 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的工程顾问 为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 在北京奥运会前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 淡泊名利,只求贡献 许多“国之重器”的背后 都有他的付出与奉献
他,培育了我国发光学科的主要骨干 他,是和我国发光学科的开创发展分不开的人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发光学科奠基人徐叙瑢 “ 我的责任就是把青年一代带到国际比赛的起跑线,让更多的年轻人超过自己。 ——徐叙瑢 徐叙瑢(1922年4月-),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发光学会理事长、国际发光学常设组织委员会委员、信息显示学会亚洲分程序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组建了天津理工学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和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并且亲自担任首任所长。除各种学术组织任职外,还担任“红外物理国家开放实验室”等4个国家或部属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委员。 光,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大到高铁、航空航天工业,小到光伏发电、生活照明,都需要一门科学的支撑——发光学。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发光学及其应用,才有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而在中国,提起发光学,就不能不提徐叙瑢。 图片 孜孜不倦勇踏求学路 1922年4月23日,徐叙瑢院士出生于我国北方的历史名城山东济南。他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时,在他接受山东临沂孔子庙小学启蒙不久,日本侵略军就在中华大地上燃起战火。为了继续求学,他毅然南行,与山东各地近千名中学生一起,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民族的担忧,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步行入鄂,转读湖北郧阳国立山东中学,继而步行入川,在绵阳就读于国立六中,历经辗转千里的艰辛求学之路。
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 ——爱因斯坦遗嘱 撰文|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春,7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全世界都在期待着一个最隆重的葬仪。然而其葬仪简朴得出人意料,4月18日1点25分在普林斯顿大学医院逝世,15点30分在特兰顿的埃文丧葬场火化。跟随灵车到殡仪馆的只有他的儿子汉斯、女儿玛果特、秘书杜卡斯小姐、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那坦以及助手恩斯特·施特劳斯和图书管理员乔安娜·范托娃等亲友总共12人。没有花圈和哀乐,没有悼词和演说,只是那坦在棺椁前低声吟诵了哥德悼念其挚友席勒的一首诗表达哀思。葬礼的全过程被《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拉尔夫·莫尔斯(Ralph Morse)独家记录下来,但没有被允许及时发表。而这一切都遵从爱因斯坦的如下遗嘱: 我死后,除护送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扰。不要墓地,不立碑,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