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工业“被空心化” 打造中国版“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来了
中青在线北京3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雪 原春琳 实习生 彭博 王林)“中国制造20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毅中说:“看到这一段,感到非常振奋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一直在关注此事。在分组讨论会上,他透露,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50年,迈入世界工业强国。3月4日下午,他又把制造业的情况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希望国务院对制造业高度重视。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还有多远的距离?
李毅中注意到,去年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数据,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22.8万亿,世界第一;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全部的工业增加值增幅7%,工业出口占了1/7,制造业从数字上看超过美国,也是世界第一。
然而,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分子是工业增加值,分母是当期的营业收入)上,“十一五”时,这个数值是25.6%,近两年下降为不到23%,发达国家则是35%-40%,差了十几个百分点。另外一个数字,是科技贡献率。“说满一点,也不到50%,和发达国家差20个百分点。”李毅中说,从这两个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制造业确实很大,但是制造效益不高,需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这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也是‘新常态’的核心之一。”
这位工信部原部长估算,2015年中国GDP增长若是7%,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就是8%。“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李毅中提出,国家应该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防止、避免工业被边缘化和空心化。
他表示,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在2009年深刻反思、吸取了教训,提出了“再工业化”,回归制造业,制造业雄厚的德国,也提出工业4.0,先声夺人。
在他看来,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总的来看,在全球的价值链当中仍然处于中低端,“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比如航天、高铁、核电等等,但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的小矿山、小作坊。”
担任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的李毅中,曾多次面对矿难,用铁腕清洗“带血GDP”,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这些(小矿山),我都很熟悉。”
在他看来,中国在谋划4.0的时候,还要全力打造3.0,甚至还要去补2.0的欠账。“我们现在行业的机械化还不够,产品质量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都是2.0应该要去弥补的。”
他提醒说,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加上中国自身的缺陷,现在我们的工业甚至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资本游离,不再向实体经济投入,要素、资源、土地、人才等等资源转移,使我国工业效益低下,工业“被空心化”。“去年我们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3.3%,这个数字看起来还行,不算太低。但是具体再看,10月(-2.0%)、11月(-4.2%)、12月(-8%)都是负值,这让我很担心。今年1、2月的情况恐怕也不乐观。”
同样为制造业转型感到担心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在他看来,国家制造业迈向高端,这个提法亟待从纸面走向现实。
他表示,一些民营企业投入巨大,好不容易做出一些东西,在国内却得不到支持,被扼杀在摇篮中;购买外国制造设备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很好的东西被外国人收购,而这些公司只是为了把萌芽扼杀掉。他看见,上海一家公司在这个领域做到前沿,突然一夜之间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家外国公司收购,收购条件就是这家公司退出这个领域。
“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真正走向高端应该是遥遥无期。”刘吉臻说,两弹一星,人家不卖给我们,我们做出来了。但是我们能够买到的东西,又怎样了呢?“迈向高端的能力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在李毅中看来,报告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低碳发展、大力调整制造业结构,制造业服务化等等,都显示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他还在更多细节中,看见了更多希望。他挨个儿数着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3页、第12页、第15页,三处提到“实体经济”,第19页、第23页,两处提到“技术改造”,“对我们从事工业经济的同志,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大的鞭策。”
刘吉臻期待着,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有这样的表述:一年来,我们在推动国家高端制造业升级方面,做成了哪几件事情。
李毅中的目光也在远方。“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按照规划,中国在2049~20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将要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
“到那个时候,在这个名单前列的,可能是美国、德国,也可能是中国。”李毅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