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船舶工业继续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困难考验、应对国际船舶新规挑战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实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启动之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船舶行业直面危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法规文件,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新接船舶海工订单、加强科技研发、推进结构调整升级、优化产能资源配置、尝试创新金融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总体上保持了船舶工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交船难、盈利难、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造船三大指标涨落互现
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7%;承接新船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22.5%。
全国完工出口船357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9%;承接出口船订单64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33%;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154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0.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78.8%、92.7%和88.1%。
(二)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延续下降态势
201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共16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1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4071亿元,同比下降6.2%;船舶配套企业932亿元,同比下降2.1%;船舶修理企业225亿元,同比增长11.4%。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同比下降13.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71亿元,同比下降18.3%;船舶配套企业47.2亿,同比增长7.8%;船舶修理企业4.2亿元,同比增长13.1%。
(三)船舶出口继续下降
2013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6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9%。我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合计为18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2%。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亚洲出口163.6亿美元,占比为61.2%。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抓住市场回升机遇,船舶海工接单成绩显著
2013年,全球船舶市场需求有所回升,海工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我国船舶和海工骨干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加强营销,全年新接船舶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占世界新船订单1.4577亿载重吨的47.9%,以载重吨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其中,骨干船企优势明显,前30家船舶企业接单6279万载重吨,占全部接单的89.9%。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订单共61座和1艘钻井船,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二)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新推出100多型绿色环保船型,优化和研发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气船(VLGC)、超大型系列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海洋执法船、公务船、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大多数船型获得批量订单。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自主设计或联合设计多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风电作业平台、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深水高性能物探船、5万吨半潜驳、油田增产船、海洋居住船、风电基础运输船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海洋工程船。
三、预测和建议
(一)预测
2014年,据专家分析,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增长势头,欧洲经济逐渐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实现反弹复苏,中国经济仍保持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全球经济增长力度加大。但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航运企业没有摆脱亏损困境,造船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新船价格低位徘徊,国际造船新规催生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专家们普遍预测,全球新造船市场难以全面复苏。乐观分析,新船成交可能维持2013年水平(约1.4亿载重吨),或会略有回落。从船型分析,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汽车运输船、客滚船、化学品船,以及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型主流船舶市场相对看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将保持活跃,特别是浮式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受航运市场低迷、完工船舶价格较低、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等影响,预计2014年我国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完工船舶约为40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也会略有下降,手持订单量将保持在1.2亿载重吨左右。
(二)建议
重视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中的风险防范。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引起有关省(区、市)、有关行业的高度重视,不少企业将海洋工程装备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涉足海工装备制造企业20余家、海洋工程船制造企业近100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进入门槛高的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有限(600亿~800亿美元),国际竞争相当激烈(与韩国、新加坡、巴西等竞争),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中国船协建议,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一定要加强统筹规划,培育骨干,重视市场、技术、质量、产能、法律等风险分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要重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强前端设计、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配套系统开发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